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 江宇
編輯 | 漠影
AI如何深入科研與產業一線?從藥物分子設計,到新材料性能優化,再到空域調度與無人系統交通管理,如今,越來越多實驗室和企業開始把AI當作研究工具用起來。
9月26日即將在北京開幕的AICC2025人工智能計算大會上,兩場重磅前沿論壇將集中呈現這類探索的最新進展:一個走進實驗室與藥廠車間,探索AI如何加速科學發現;一個深入空域與城市上空,看AI如何支撐無人系統的交通調度與低空經濟的創新發展。
AI for Science論壇將聚焦AI在材料創新與藥物生成中的探索與應用實踐。來自北京中關村學院、中關村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字節跳動的專家學者,將帶來從高精度量子化學模擬平臺,到跨模態文本驅動藥物設計等領域的科研進展和突破性應用,并在“AI for drug design”“AI for material design”兩場圓桌中進一步展開對話。
而隨著《低空飛行管理條例》的全面落地,中國也正式邁入“全域低空開放2.0”時代。另一場重磅論壇“AI賦能低空經濟發展”則將圍繞低空網格化導航技術、低空紅綠燈系統、地空一體化等關鍵方向展開,聚集清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國電信集團、北斗伏羲等單位專家。
現場還將重磅展出由億航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載人級eVTOL航空器,提供一次低空產業與AI技術結合的前線觀察機會。
如果你想了解科研與產業一線的AI技術落地路徑以及哪些方法真正起效,這兩場論壇將是難得的觀察窗口。
一、不止更快,AI正改變新藥是怎么被“想”出來的
新藥從哪里來?過去,AI藥物設計主要依賴“靶點先行”。科學家們需要先明確藥物攻擊的目標蛋白結構,才能開始分子設計。而現在,AI正在突破這個限制。
在即將于9月26日舉行的AICC2025人工智能大會“AI for Science”論壇上,來自中關村學院、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字節跳動等單位的研究者,將圍繞藥物生成領域的最新進展展開深入交流。值得關注的是,新一代AI方法已能夠處理更復雜、難以成藥的靶點,甚至在沒有明確靶點、僅基于表型數據的前提下,也能生成具備潛力的候選分子。這意味著,AI不再只是加快原有流程,而是正在重新定義新藥是怎么被“想”出來的。
接受智東西采訪的專家稱,AI不僅能幫忙預測哪些分子值得繼續實驗,還在推動部分臨床前環節發生變化。比如通過虛擬建模篩選候選藥物,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動物實驗的需求。這類趨勢也正在引起監管關注。今年初,美國FDA發布了一份面向AI的藥物監管草案,有意在某些藥物安全評估環節中逐步減少動物實驗,推動采用包括AI推斷模型在內的替代實驗方法。
除了新技術路徑,不少團隊也在關注更具現實意義的應用場景。面向瘧疾、肺結核和新冠等傳染病,AI方法已篩選出一批具有潛力的候選分子,部分成果已具備進一步開發的基礎。AI正在從學術討論走向實際應用,為資源受限地區提供更高效的新藥研發手段。
這場論壇也將匯聚來自高校、企業、投資機構的多方嘉賓,共同探討AI制藥如何從科學研究走向臨床實踐,哪些方法正在奏效,哪些挑戰仍待解決。
二、不止提速,AI正成為材料研發里的新助手
材料怎么創新、怎么預測性能,過去這些問題往往需要依賴經驗積累和大量試驗。而如今,越來越多研究者開始嘗試把AI帶進實驗室,用模型來輔助推演結構、評估性能、縮小試驗范圍。
在本次“AI for Science”論壇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胡偉教授也將介紹其團隊在“材料模擬智算平臺”上的最新進展。
AI材料創新雖然起步稍晚,但近年來也開始出現一些突破性探索。例如,微軟研究院所提出的MatterGen生成模型,嘗試根據目標性能反推出材料的配方與結構,幫助研究者在海量可能性中更快設計材料。
在一些如電池材料的場景中,AI模型也被用于輔助預測使用壽命、穩定性等關鍵參數。雖然這類方法多數仍處在研究驗證階段,但在特定領域已經展現出初步應用價值。
除了工具本身,論壇也將設立圓桌環節,討論AI在材料領域的實際適用邊界與落地挑戰。例如,哪些類型的數據足夠支撐模型?預測結果如何與實驗閉環?這些問題也正是科研和產業共同關注的重點。
可以預見的是,在科學計算能力持續增強、材料數據庫逐步積累的基礎上,AI有望成為材料科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幫助科研人員走得更快、也更穩。
三、不止“飛”更高,AI也正參與構建低空世界
隨著《低空飛行管理條例》的正式實施與空域數字化改革推進,中國低空經濟進入了一個需要精細化管理與大規模調度的新階段。AI正逐步被用于動態空域劃設、航路沖突識別、飛行任務調度等核心環節,成為支撐低空運行的關鍵工具。
此次“AICC2025·AI賦能低空經濟發展”論壇由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主辦,清華大學篤實書院學生科協承辦,議題集中在“AI如何參與低空基礎設施建設”。論壇匯集清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北斗伏羲、浪潮信息、中國電信集團等來自高校與企業的專家,圍繞低空網格化導航、無人機交通管理、地空一體化配送、低空紅綠燈系統等前沿技術展開分享。
論壇邀請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陳海昕教授詳細講解低空經濟與eVTOL飛行器的發展。正如論壇主辦方所分享的,eVTOL不僅是低空經濟從“物”到“人”的關鍵載體和智能終端,其本身也是一個海量數據的關鍵提供者,正在倒逼整個空管系統的AI能力重新升級。
論壇主辦方還指出,目前AI在低空領域已有不少“單點應用”相對成熟,比如:基于視覺的環境感知、單架飛行器的航線規劃、飛行器的健康預測等。
下一階段的技術重點是“系統協同”,即從“單機智能”到“群體智能”的升級,特別是在航路沖突規避、動態調度等方面,對AI模型的實時推理與大規模并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相關議題將由香港城市大學李立帥教授在現場深入講解。
除了技術討論外,論壇還將發出產學研共建交叉工程本科生實踐教學基地的倡議。論壇主辦方稱,這一舉措旨在回應產業當前的兩大核心問題:一是通過匯集各方頂尖專家,旨在打破學科壁壘,讓不同領域的“最強大腦”直接對話,共同形成系統性的解決方案;二是打通產學研壁壘,解決“實驗室方案”與“市場應用”、“課本知識”與“產業實踐”的脫節問題。
如果說材料與藥物是AI深入科研流程的“縱向應用”,那么低空經濟則是AI走向物理空間、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橫向拓展”。這場AI與低空融合的探索,已不止于飛得更快,而是讓“飛”成為城市運行的新組成部分。
結語:兩場論壇,看AI怎么走進實驗室,也飛向城市上空
AI走進科研一線,也在接入城市基礎設施。從“藥物”“材料”到“空域”“飛行器”,不同領域對AI的需求、落地路徑和挑戰各不相同,但也正因此構成了這場論壇最值得關注的觀察窗口。
當“AI賦能”不再只是愿景,而是逐步滲透科研一線與低空產業,這兩場論壇所呈現的,是一系列行業聚焦的問題——技術如何真正落地?科研與工程如何打通?這些現實挑戰的解法,也將在AICC2025的討論中陸續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