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文|國仁
在今年的德國柏林IFA2025消費電子展期間,我和少數國內媒體在聯想新品發布環節結束后,深入對話了聯想三位相關產品業務負責人。
三位分別是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智能設備業務集團(IDG)商用產品中心及全球中小企業業務總經理于海、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 IDG消費電腦事業部總經理歐陽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全球創新中心總經理賈朝暉。
對話中,我們試圖揭開聯想此次“創新新品陣容”背后的技術邏輯與戰略考量。
前面我也提到,聯想此次發布的升降旋轉筆記本底座、多屏聯動方案、AR游戲眼鏡等產品,均跳出了傳統PC形態框架。賈朝暉直言:“AI打破了所有邊界”——從人機交互的自然語言化,到計算方式的異構革命,再到軟件形態的智能體驅動,聯想正在用“軟硬結合”重構硬件定義。而于海透露的“AIPC+機械底座=桌面機器人”構想,這不由得讓我們想到,PC的形態創新已延伸至具身智能領域。
在全球化布局上,歐陽峻詳解了聯想“多品牌協同”策略:ThinkPad堅守商用高端,Legion與Yoga覆蓋游戲與創意人群,Medion、NEC等區域品牌強化本土滲透。
三位高管反復強調的核心詞是用戶場景。無論是屏幕形態的顛覆(如豎屏適配短視頻)、企業服務的AI化改造,還是消費端“創作-學習-游戲”三大場景的解決方案,聯想的技術創新始終圍繞“需求驅動”展開。
▲自左向右依次為于海、歐陽峻、賈朝暉
一、創新產品品類、數量加速上行背后有何訣竅?
我首先向三位拋出了這個問題,“今年聯想的新品不僅數量多,且創新點的實用性顯著提升,背后有哪些關鍵因素?”面對智東西的提問,三位高管的回答揭示了聯想創新的系統性支撐。
首先是研發體系的“三層架構”,于海指出,聯想的創新源于“吃著碗里的(現有產品)、看著鍋里的(在研項目)、惦記著地里的(前瞻技術)”的三層研發體系。公司每年投入巨額研發費用,近兩年研發人員規模翻倍至近2萬人,其中軟件開發占比過半。
這種布局既保障了產品迭代速度(如“N+4代”預研),又通過創投前沿科技公司(如投資莫界科技)獲取顛覆性技術。
其次是通過AI打破硬件邊界,賈朝暉成,AI技術正徹底重構了產品設計邏輯。例如,傳統PC需依賴鍵盤鼠標,而AI驅動的自然語言交互讓“無鍵盤PC”成為可能。多屏聯動技術(如PC調用手機屏幕作為AI助手面板)和升降旋轉筆記本的機械結構設計,均源于AI對交互方式的革新。
再有一個是用戶場景驅動的“軟硬結合”,歐陽峻補充,聯想通過Creator Zone(創作)、Learning Zone(學習)、Legion游戲生態等場景化方案,將硬件創新與軟件服務深度綁定。例如,AI可自動生成游戲高光片段或個性化學習路徑,使硬件價值從“工具”升級為“伙伴”。
二、技術革命:AI如何重塑PC形態與交互邏輯?
具體提到人機交互的三大顛覆,賈朝暉指出AI將引發三重革命:
一是交互自然化:傳感器數據與自然語言處理取代鍵盤輸入,用戶通過對話驅動設備。二是計算異構化:X-Engine架構動態分配CPU/GPU資源,支撐新型交互的算力需求。三是軟件智能體化:單一應用進化為智能體服務,如聯想內部已部署的銷售分析智能體可自動生成決策建議。
有記者問,很多創新都是在圍繞屏幕展開,背后有何邏輯?賈朝暉稱屏幕形態的核心是場景適配,聯想不再拘泥于橫豎屏固定形態,而是根據內容類型動態調整。例如豎屏適配短視頻創作,多屏聯動實現跨設備協作。賈朝暉透露,未來甚至可能推出“折疊幅度極大”的混合形態設備,模糊手機、平板與PC的界限。
為何能從AIPC到“桌面機器人”?于海揭秘了升降旋轉筆記本的深層邏輯:通過機械底座賦予PC移動能力,探索安防巡邏、寵物互動等場景。其AI視覺追蹤算法基于大模型,精度較傳統方案提升顯著。聯想正與掃地機器人廠商探討協作,推動PC向“具身智能”演進。
三、全球化戰略:多品牌協同與生態平衡術
有媒體問聯想現在子品牌太多了,背后是啥邏輯呢?
歐陽峻詳解了聯想的品牌策略:
ThinkPad堅守商用高端,Legion與Yoga覆蓋游戲與創意人群;通過收購Medion(德國)、NEC(日本)等區域品牌強化本土滲透,例如Medion讓聯想在德國被視為“鄰居品牌”而非外來者。各品牌設計差異明顯,避免用戶混淆。
提到區域化AI服務的平衡,于海稱,聯想在中國推“天禧”智能體,海外則布局AI Now、Creator Zone等功能,模型選擇與數據治理符合當地政策。例如歐洲市場強調隱私,AIPC通過硬件加密芯片與混合計算架構(本地+云)滿足合規需求。
結語:
這場訪談給我的印象是非常務實,直面產品創新點展開。也讓我們得出聯想AI戰略的深層邏輯:在技術上打破邊界,在落地時恪守場景。
賈朝暉的“三層研發體系”、于海的“機械底座探索”、歐陽峻的“多品牌協同”,共同勾勒出聯想從硬件巨頭向生態服務商轉型的路徑。正如于海所言:“用戶要的不是眼鏡或戒指,而是背后的服務價值。”
面對“是否焦慮被顛覆”的提問,三位高管的回答高度一致:聯想在技術研究上激進(如2015年布局VR),產品化則審慎——只有當重量、續航、顯示等指標達到用戶平衡點時才會推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