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前瞻(公眾號:robot_pro)
作者?|??許麗思
編輯?|??漠影
機器人前瞻7月30日報道,今天,具身智能公司 RoboScience宣布已完成近2億元天使輪融資,由京東領投,招商局創投、商湯國香資本跟投,老股東零一創投繼續追投,慕石資本擔任本輪獨家財務顧問。
RoboScience注冊成立于 2024 年 12 月底,從今年3月開始正式運營,在本輪融資前已完成了數千萬元種子輪融資,由零一創投獨家投資。
創始人兼 CEO 田野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碩士畢業于斯坦福大學 AI Lab 并師從吳恩達,曾任蘋果公司設備端機器學習平臺團隊技術負責人。
在蘋果就職 7 年間,他主導開發并落地多項里程碑級的AI技術:全球首個端云協同大模型推理系統 Apple Intelligence、首個端側推理系統和多計算單元協同計算系統、首個編譯融合系統、首個端側動態神經網絡等,構建了蘋果全平臺的 AI 應用生態,支撐了數千款應用落地,服務了超 10 億用戶、 20 億設備,在大規模 AI 技術應用與生態構建上經驗深厚。
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邵林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博士畢業于斯坦福大學AI Lab,師從Jeannette Bohg,聯合導師為Leoidas J. Guibas。
邵林提出的深度神經網絡架構 UniGrasp 已成為數據驅動靈巧手抓取的基準性方法之一,跨實體靈巧抓取方法 D(R,O) 更斬獲 ICRA 2025 機器人操作與運動最佳論文獎(近五年來亞洲機構首次以第一單位身份斬獲該獎項),并早在 2020 年就開展并完成 Concept2Robot 項目,探索自然語言與視頻結合用于學習機器人操作任務,是VLA方向早期工作之一;提出的SAM-RL方法,獲得了RSS 2023最佳系統論文獎提名等榮譽。
聯合創始人劉朋海曾任科沃斯機器人副總裁、凱航電機(科沃斯電機公司)總經理,以及公司戰略委員會和機器人產品委員會核心委員,具有 20 余年新產品開發與導入經驗,從 0 到 1 搭建了科沃斯的產品開發流程與集成供應鏈管理體系。
他曾管理 3000 余人團隊,實現50 余款機器人產品量產,助力機器人產品年度營收從8億以上增長至80 億元;擁有飛利浦、通用電氣(GE)、創科集團(TTi)等世界 500 強企業 16 年的管理積淀,具備豐富的產品量產與商業化落地經驗。
聯合創始人汪濤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統計學專業,曾任商湯國香資本募資負責人,主導了國香資本數十億規模產業基金的募資與落地工作,并擁有近 10 年的股權投資、投行經驗,主導了數十家 AI、集成電路、前沿科技等領域企業的投資工作,擁有豐富的企業投融資、交易結構設計、M&A、IPO項目經驗。
技術路線上,RoboScience 自成立起便采用快慢腦分層端到端模型。
快腦負責實時響應與動態調整(如多關節協同控制、實時力反饋適配,底層物體操作技能),發揮“小腦”作用保障操作精準;慢腦專注深度邏輯解析與長周期任務規劃(如解讀復雜說明書來拼裝家具、分析拆解人類示范的打領帶步驟來學會打領帶),充當“大腦”統籌全局任務,實現完全自主推理、零遙操作、高精度、高復雜度、抗干擾的長程具身操作。
支撐該模型落地的,是RoboScience全自主研發的仿真物理引擎,并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定義了“Object Trajectory(物體狀態變化)”為具身智能的“標準數據格式”,以實現規模化獲取與使用仿真數據、視頻數據及真實數據——覆蓋日常生活各類物體、任務與場景,通過跨類型數據融合提升模型泛化能力,借助仿真與真實數據互補驗證,在保障數據質量的同時大幅降低采集成本,為技術迭代提供高效可持續的支撐。
在此基礎上,RoboScience 自主研發了?Manipulation Foundation Model。這一具身操作大模型作為多模態大模型與物理世界的橋梁,實現了三大維度泛化:指導任意機器人、操作任意物體、完成任意任務。以抓取操作為例,相比現有只能基于特定物體和特定機械臂的方法,可實現與硬件解耦,并在成功率、姿態多樣性及計算速度上均有顯著提升,為靈巧抓取提供新方案。
依托高度泛化的技術能力,該公司產品可根據場景需求高效適配不同配置的硬件,靈活拓展落地場景。其中,跨實體通用具身智能(Cross Embodiment AI)作為核心技術模塊,搭配基于快慢腦系統機器人學習框架與自監督訓練開發的具身操作系統,構成產品智能核心。
未來,RoboScience期盼將機器人軟硬一體智能模塊與整機系統廣泛應用于工業、物流、消費零售、家庭等多個領域,在多場景下提供快速、安全、智能以及人性化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