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 江宇
編輯 | 漠影
智東西7月28日報道,“應用來了”2025空間智能應用大會于深圳圓滿落幕。大會由百度智能云主辦,南山區科技創新局指導,NVIDIA提供支持,聚焦大模型與空間智能融合背景下的產業應用。
這也是百度繼去年牽頭成立空間智能產業聯盟后再次集結生態力量,并以三大關鍵詞——AIGC、智能硬件、IP創新,明確空間智能將進入“從1到N”轉折階段。
在開場致辭中,百度智能云副總裁、百度智能云泛科技業務部總經理張瑋談到,“我們希望百度在產業鏈當中可以作為紐帶,為上下游的伙伴提供技術的共研和資源的共享。”他強調,AI正在成為空間智能的引擎。從設備、模型到交互和落地,百度的目標不是成為某一單點工具,而是作為“平臺型支撐者”,連接技術、產品與應用。

▲百度智能云副總裁,百度智能云泛科技業務部總經理張瑋
南山區創新發展促進中心負責人劉靜在隨后的演講中指出,空間智能作為科創前沿領域,正受到南山區高度重視。她詳細介紹了南山“創業之星NextStar”全球大賽、模力營AI生態社區的情況。今年“創業之星NextStar”全球大賽將設立4029萬元獎金池、5億元直投基金及150萬平方米產業空間等配套資源,鼓勵更多空間智能企業在南山扎根發展。

▲南山區創新發展促進中心負責人劉靜
一、空間智能產業初成,快速發展的瓶頸待解
空間智能不僅是一個技術概念,更正在向具象化的產業演進,其核心理念是“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的融合”——通過AI大模型對人、物、場的感知與理解,進而在虛擬世界中實現再現和互動,構建具備生成力、交互性和環境感知能力的“數字空間”。
百度智能云空間智能行業負責人常佳碩在大會上指出,空間智能的關鍵在于“讓AI既能理解人,也能理解物理世界的狀態”,并通過語言、圖像、3D等多模態能力,將這些信息轉化為虛擬空間中的交互體驗。未來,AI不再只是信息處理工具,而將以眼鏡、玩具、車載系統、機器人等智能終端的形態,成為物理空間中的組成單元。

▲百度智能云空間智能行業負責人常佳碩
但在這一愿景落地前,行業還面臨不少現實瓶頸。當前空間智能的推進受限于高昂的數據采集成本、模型適應性不足、終端設備標準不一,以及異構算力資源難以統籌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項目交付鏈條易斷、調試成本高和協作效率低。
為了破解這些結構性難題,百度正通過共建平臺機制,打通模型、硬件、內容之間的協同機制,為產業生態提供通用能力底座。
二、構建“算力+模型+工具鏈”能力,接住空間智能的產業需求
圍繞空間智能規模化落地的產業需求,百度正在加速構建底層技術能力。其核心策略是通過“算力+模型+工具鏈”的全棧布局,為企業提供從開發到部署的全周期支撐。
百度智能云已構建起從芯片到大模型的一體化體系,底層以昆侖芯片提供算力支撐,配合百度百舸GPU云平臺,實現萬卡級的算力調度;上層以文心大模型為核心大模型,形成穩定的空間智能技術底座。
在開發工具方面,百度構建了基于千帆大模型的一站式平臺,從2D/3D創作、到大模型微調、再到場景生成與虛擬數字人部署,逐步建立起覆蓋2D至5D交互的多模態工作流,加速了從創意到產品的交付路徑。
與此同時,百度也在算力層面與生態伙伴展開深度合作。
NVIDIA資深解決方案架構師金國強在演講中指出,當前AIGC模型在推理階段資源消耗極高,成為制約空間智能應用落地的重要瓶頸。例如,圖像生成模型Flux參數規模已達120億,需執行50步去噪過程;開源視頻模型Wan2.1則達到140億參數,生成5秒720P視頻耗時超過100分鐘,顯存需求高達62GB,難以滿足高頻實時調用場景。
為此,NVIDIA推出TensorRT推理引擎、量化壓縮、模型卸載等一系列優化工具,實測可帶來2至3倍的推理提速、50%以上的顯存壓縮,并已在百度繪想等視頻模型部署中驗證效果。

▲NVIDIA資深解決方案架構師金國強
同時,百度云也在其“百舸”平臺上與NVIDIA展開合作,共同緩解推理瓶頸,為空間智能提供更具可擴展性的技術支撐。
三、空間智能真落地,百度和伙伴們正交付一批真產品
衡量空間智能是否真正進入產業落地階段,最關鍵的指標之一就是:有沒有真實交付、面向用戶的項目。此次大會展示了多個“能交付、真落地”的案例,它們不僅跑通了AI的模型能力與產業的銜接,還探索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商業路徑。
從內容創作、三維建模到智能終端與情感陪伴,空間智能正逐步穿透不同類型的應用場景,構建起完整的產業接口能力。
1、角色生成、建模復原、AI投流:空間智能內容“產線”已成型
2033科技是空間智能在內容創作領域的重要落地案例。創始人兼CEO馬宇馳曾主導三角獸科技,服務百度、小米、vivo 、oppo等3.5億臺手機和1.5億臺IoT設備,此次再創業,聚焦普通用戶可用的3D角色生成與多模態交互平臺。
其產品已上線灰度版,用戶可通過上傳模型,自定義捏臉、語音、性格和對話風格,生成具有動作執行能力的AI角色,并支持在3D空間中完成做飯、講故事、密室互動等行為。
其系統由百億級大模型與世界模型驅動,強調角色在“人、時間、空間、事件”四維下的認知與響應,已支持數千個用戶角色上線,構建起從IP創作到空間智能的閉環能力。

▲2033科技創始人兼CEO馬宇馳
KIRI公司開辟了從現實視頻復現可交互3D空間的獨特路徑。其核心產品KIRIEngine已服務200萬用戶,廣泛應用于3D打印、游戲開發、電影特效等領域,為各行業提供高效的3D模型解決方案。?
該公司率先推出的3DGaussSplatting(高斯濺射)技術,大幅降低建模門檻,用戶通過手機拍攝即可快速生成高保真3D模型,讓更多人能參與3D內容創作。?
在C端應用上,KIRI潛力可觀。櫻花樹下的紀念影像、藝術裝置留存、航建筑建模、親人建模等場景,為空間智能在情感類與消費類場景的落地提供了清晰案例,讓技術更具溫度與實用價值。

▲KIRI創始人兼CEO王正男
筷子科技則讓AI內容生產走入品牌營銷主戰場。其產品系統以視頻理解與熱點識別為底座,提供從AI素材抓取、視頻自動合成到智能投放的鏈條化流程,形成支持大規模商業傳播的“AI內容中臺”。
筷子將AI能力模塊化為MCP組件,并構建了商業鏡頭庫、熱點素材庫,覆蓋從創意到分發的內容鏈路,為空間智能在“人-內容-消費”之間的落地提供了模板。

▲筷子科技高級產品總監陳龍
2、從創作者到開發者,空間智能的“AI工具集”來了
海馬云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趙珅展示了AI工作流如何承接大模型能力并實現應用交付。
其RunningHUB平臺定位為面向全球開發者的AIGC共創平臺,聚焦圖像、音視頻的AI工作流開發與部署,已吸引來自154個國家和地區的5萬余名開發者。
目前,該平臺同時開放C端入口,用戶可通過小程序一鍵調用全球開發者構建的AI工具。從基礎算力到高兼容的ComfyUI開發框架,海馬云打造了內容生產鏈,也為空間智能提供了類“開發者平臺”的生態。

▲海馬云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趙珅
3、智能終端貼身落地,空間智能走向日常場景
在AI+硬件的落地路徑中,李未可科技帶來了AI眼鏡的實裝案例,展示空間智能如何真正“貼身進入”用戶生活。
李未可科技合伙人兼生態業務負責人張建華提到,其創始團隊出身于百度、小米、天貓精靈等產品體系。自2023年以來,李未可科技推出多款AI眼鏡產品,從騎行運動款到帶攝像頭的輕量眼鏡,功能涵蓋語音助手、翻譯、導游等Agent服務。
眼鏡搭載自研可穿戴模型,并通過統一調度框架連接多家大模型平臺,形成“眼鏡應用商店”式的智能生態。李未可也已將平臺能力開放給其他硬件廠商,通過云端預裝和MCP能力嵌入,推動空間智能終端走向產業鏈合作與可復制交付。

▲李未可科技合伙人兼生態業務負責人張建華
4、情緒交互成新接口,空間智能切入陪伴場景
數伴科技展示了數字情感體如何進入日常生活,尤其是針對年輕群體的“陪伴剛需”。其產品通過Unity引擎與手勢識別、頭部追蹤等感知技術,構建出可觸摸、可互動、具備角色個性的3D虛擬形象,并將其載入屏幕與硬件載體中。
創始人兼CEO李巍佳提出,“從你看手機到AI看你”是未來交互趨勢。通過專利化的指向式樣全息方式、標準化的角色模型平臺“模之屋”,數伴打造了一套“虛擬形象驅動情緒連接”的系統樣本。其落地路徑不僅服務二次元群體,也在提示情感陪伴場景中各種空間智能角色。

▲模之屋
這批產品共同勾勒出空間智能“從平臺到項目”的落地路徑:它們既展示了內容生成、交互建模、Agent調度等關鍵能力的協同突破,也體現出產業伙伴圍繞真實場景推進產品化落地的持續探索。空間智能正逐步具備規模化走入產業與消費端的系統能力。
結語:平臺逐漸成熟,場景正在生長,空間智能不止是個“熱詞”
從內容生成、交互硬件到智能體系統,本次大會展示了一批可交付、可復制的空間智能落地項目,標志著這一概念正在由愿景走向現實。
多位嘉賓也在現場強調,空間智能的價值不止于“技術可用”,更在于其對未來生活方式與表達方式的重塑。無論是以VisionPro為代表的沉浸式觀演體驗,還是AI眼鏡等輕交互設備,空間智能正逐步滲透至文化IP、零售營銷、創作者生態等多元場景。虛實融合、可共建的數字空間,將塑造新一代的“內容—人—設備”范式。
空間智能是百度AI戰略中持續深耕的方向。本次大會展示的是百度空間智能平臺的階段性成果,也為后續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產品的快速落地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底座。即將于8月28日召開的云智大會,百度將進一步展示這套能力如何貫通上下游,支撐產業規模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