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 心緣
編輯 | 漠影
智東西9月4日報道,今日,中國計算機學會(CCF)舉辦第18屆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2021)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各界介紹大會的籌備情況。
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創建于2003年,每年在不同城市舉辦,經過17屆的發展,CNCC已成為中國計算機領域首屈一指的年度盛會。
CCF理事長、大會指導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梅宏介紹道,CNCC2021大會將于10月28-30日在深圳舉辦,主題為“計算賦能加速數字化轉型”(Expedit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with Computing Empowerment)。如果不考慮疫情等突發因素,本屆大會參會規模預計將超過10000人。
屆時,大會將邀請超過千位來自國內外計算機領域頂尖專家、企業家,帶來聚焦不同專業和話題的精彩報告。大會將設有十幾個特邀報告、3場大會主題論壇,111場前沿技術論壇和豐富的活動及展覽展示,為與會者提供了解技術發展趨勢、跨學科領域交流、結識專家學者及企業技術大咖的平臺。

一、演講陣容強大:圖靈獎得主、兩院院士分享前沿趨勢
CNCC2021程序委員會主席、CCF常務理事、南京大學教授周志華介紹了特邀報告講者陣容,圍繞大會主題,本屆大會邀請多位ACM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海外杰出貢獻者等國內外專家學者及企業界人士進行主題演講。
海外嘉賓中,ACM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John Hopcroft曾因數據結構與算法方面的貢獻獲ACM圖靈獎(1986)、IEEE諾伊曼獎(2010)等,他將帶來題目為《加強計算機科學本科教育數字化轉型》(Improving Computer Scienc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報告。
另一位ACM圖靈獎得主——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Barbara Liskov也將在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她是美國第一位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的女性(1968年,斯坦福大學),因程序設計數據抽象、容錯與分布式計算等方面的杰出貢獻獲ACM圖靈獎(2008)、IEEE諾伊曼獎(2004)等。
還有美國南加州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和空間研究所教授,ACM、AAAS、IEEE會士,AAAI會士及第24屆主席Yolanda Gil,她會在CNCC2021期間講解《人工智能通過全球合作進行科學發現》(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Scientific Discoveries through World-Wide Collaborations)的報告內容。

國內演講嘉賓亦是群星璀璨,院士云集。
例如在前沿的量子計算方向,知名量子計算學者、CCF會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將分享《量子計算機的發展狀況》主題報告。
CCF會士、CCF常務理事、CCF王選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孫凝暉主要研究高性能計算機、計算機系統結構,他將以《從工程科學視角看計算機系統中的規律》為題帶來專業見解。
在軟件方面,分布計算領域專家、CCF會士、CCF王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王懷民,將以《軟件開發范式的變革》為題進行分析研討。
在信息安全方面,網絡與信息安全專家、CCF會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軟件所研究員馮登國將帶來以《從可信計算到機密計算》為主題的演講。
面向計算機賦能支持數字化轉型,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顧問陳維江將聚焦在電力系統,圍繞《數字化賦能電網轉型升級》主題加以分享解讀。
此外,大會還將分享特色方向的研究進展。例如CCF計算藝術分會發起人之一、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音樂人工智能系主任李小兵是電子音樂、計算機音樂、音樂科技方面的專家,將深度學習引入藝術創作,他將在本屆大會上以《計算賦能未來藝術》為題發表演講。
除了重磅學術嘉賓外,企業報告講者也在持續更新中。
二、計算產學盛宴:3場大會論壇、111場技術論壇
CNCC2021的日程安排是,上午為大會特邀報告和大會論壇,下午為各種主題的技術論壇及特色活動。
大會論壇共3場。首日論壇主題為“數字化轉型的開源之路”,由中科院計算所副所長包云崗主持;第二天論壇主題為“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要素”,由CCF會士、教育工委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主持;第三天論壇主題為“如此火熱的AI,商業模式何在?”,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顧問、CCF NOI主席杜子德主持。三個論壇將分別邀請6位重量級嘉賓。
其中圍繞AI商業模式的論壇,將聚焦于探討影響AI落地成功與否的因素。比如當一個AI技術落地出現問題,是技術不合適?應用場景不對?還是由于企業某些架構導致技術的作用沒發揮出來?……通過多角度地思想碰撞,這場論壇或為AI技術能在哪些行業更好發揮作用帶來啟發。
大會論壇委員會主席、CCF學術工委主任、清華大學教授唐杰介紹了技術論壇的的特色。
CNCC2021技術論壇為大會并行論壇,論壇數量提高至111場,涵蓋32個專業方向,無論從數量、質量還是覆蓋范圍,都開創了歷史之最,包羅學術、技術、產業、教育、科普等全方位視角。
▲CNCC2021技術論壇覆蓋32個專業方向
本屆大會的技術論壇將給參會者帶來兩個維度的收獲。
一個維度是,大會著重為參會者帶來理論、算法和應用三方面的不同體驗,分別設有對應的論壇。
另一個維度是產業界和學術界的結合。此次CNCC2021專門組織了產業界、產學結合的論壇,比如數字化轉型峰會、CTO Summit等。
會員治理學會是CCF治會根本理念,今年CNCC從籌備之初便通過調查問卷廣邀會員共同策劃,大會組織機構各個委員會負責人都是由資深會員志愿者擔任并推動,最后一晚,大會還將舉辦首次舉辦“會員之夜”大型主題狂歡活動,為CCF會員搭建才藝展示、線下溝通的最大平臺。
除了上述特邀報告和論壇,大會還將舉辦形式豐富的特色活動,不僅有優秀大學生頒獎會,CCSP(CCF大學生計算機系統與程序設計競賽)2021頒獎會,備受關注的CCF科學技術獎、CCF-IEEE CS青年科學家獎、CCF海外杰出貢獻獎、CCF王選獎、CCF/ACM人工智能獎等重要獎項也將在大會期間的頒獎典禮上隆重頒出。

CCF CTO Summit也是CNCC2021的一大看點,由CCF CTO Club發起。
Club成立于2020年9月,首批便邀請了47位計算技術領域富有影響力的企業CTO和資深學者加入。CCF希望通過頂尖企業CTO之間的交流幫助企業在競爭合作中成長,給中國企業的CTO們提供一個交流與成長的平臺。
CNCC2021將會有眾多知名企業的CTO參與其中,共同對未來做技術展望,就未來一段時間的技術發展做一個預判,讓企業CTO們沉著應對未來,為疫情之后的企業生存發展提供幫助。
屆時,來自學術界的專業學者與企業界的重磅嘉賓將會在論壇中各顯身手,通過分享與研討,推動計算賦能數字化轉型,為計算助力疫情之下的企業發展和國家建設帶來更多啟發。
三、時隔10年,深圳再次作為東道主
CNCC2021得到了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寶安區人民政府、國家超級計算機深圳中心等單位的大力支持。CNCC支持單位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副主任鐘海專程來京出席發布會,他代表深圳歡迎各位在10月最美好的季節蒞臨深圳。
鐘海說,這是自2011年后,CNCC時隔10年之后再次來到深圳。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本屆大會的舉辦,市領導已確定將出席本屆大會的系列重要活動,期待與計算領域的國內專家面對面,深入交流科技創新發展的挑戰與機遇。
深圳籌備組將會同CCF學會按照國家、廣東省和深圳市相關疫情防控,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和及時調整優化,保證大會安全舉行。

改革開放42年,深圳從邊陲小鎮成長為國際性大城市,信息產業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值2.2萬億元,占全國總量的將近1/5,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這正是本次大會主題“計算賦能加速數字化轉型”的生動實踐和寫照。
剛剛過去的五年,是深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五年,經過五年努力,深圳建立起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十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十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創新體系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構。在創新動力引領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提質,深圳熱切期盼本次大會在深圳舉辦,辦出水平、辦出特色。
作為大會的承辦單位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主任,同時是CCF深圳會員活動中心主席、CNCC2021組織委員會聯合主席馮圣中,在答記者問的時候表示,作為東道主,CCF深圳將主要做好四件事:當好東道主、展現新風貌、促進大交流、增進會員情。
馮圣中希望,CNCC2021不僅僅是奉獻給計算領域專業人士和企業的一場技術的饕餮盛宴,還希望這樣在四季如春的深圳舉辦的一次萬人大會,是一個能夠讓友誼之花盛開、友誼之樹長青的大會,熱烈期待10月能在深圳相聚。

結語:進入計算思維,顛覆傳統行業
在回答記者問時,梅宏院士提到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千載難逢的機會,本次大會的主題“計算賦能加速數字化轉型”既是遵循歷史趨勢,也是國家當前主戰略的體現,現在,我們要進入用計算的思維、計算的視角,去看待傳統行業有什么可以被顛覆的。
還有兩個月,這場計算機領域的年度盛會就要舉行了。相較往屆,今年的CNCC大會不僅覆蓋了更豐富的學術研究方向,而且更加注重關于技術落地的探討,包括舉辦“計算+行業數字化發展峰會”等針對具體行業應用的技術論壇,以及由企業人士發起近30個技術論壇。
通過CNCC2021豐富的主題演講、論壇及其他活動,學者及企業界人士或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和更廣的視角,思考學術、技術、產業、教育、科普的未來發展,在吸取大師觀點、結交同行好友的同時,也為自己的研究或事業帶來更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