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 心緣
編輯 | 漠影

最近,“AI內行頂級盛會”北京智源大會相當火。

AI學術大牛、企業高管、開發者、工程師……都在朋友圈熱轉,為即將自6月1日起連辦三天的第三屆北京智源大會刷足了存在感。

一看議程,我的期待值瞬間拉滿。

學術嘉賓陣容太強大!三位圖靈獎得主,橫跨深度學習、體系架構、類腦智能三大前沿領域;國內外頂尖AI學術大牛,知名企業的AI研究領袖,將同臺分享最新的AI研究進展與應用方法論。

不僅如此,3天30+專題論壇,包括視覺大模型、智能體系架構與芯片、AI系統、認知神經基礎、AI制藥……全是當前最受關注的AI研究議題,而且200多位演講者都是業界AI科研翹楚。

還有今年3月推出的中國首個超大規模智能模型悟道,僅僅時隔兩個多月,2.0版本就要在這次大會上發布了。

而且智東西獲悉,悟道2.0將刷新世界記錄!

這場大會為什么在AI學術圈、AI產業界這么火?智源大會將有哪些驚喜發布?參會者能從大會中收獲什么?

近日,通過獨家對話智源研究院理事長張宏江、副院長曹崗、副院長劉江,我們了解到這場頗受矚目的AI內行盛會背后,智源學者們的用心之深。

一、這場AI內行盛會,為什么超值?

“一年之內,中國的AI大會,如果選一個最不能錯過的,一定是智源大會。”

聊到參會者能有多大收獲時,智源研究院副院長劉江對智源大會的信心溢于言表。這份自信的底氣,從智源大會的日程便可見一斑,你很難再想到一個AI大會,能有如此全面而前沿的專題設置、如此龐大而頂尖的嘉賓陣容。

智源研究院理事長張宏江同樣對智源大會寄予相當高的期望。作為計算機領域橫跨產學研投四界的風云人物,他正與近百位在AI領域極具才能的智源學者們一起,雄心勃勃地想要營造全球最佳的AI學術和技術創新生態。

2018年11月成立的智源研究院,是由北京市科委和海淀區政府推動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背負著支持科學家勇闖AI科技前沿“無人區”的使命。這里聚集了AI各重大研究方向最出色的科學家們,是國內AI原始創新的策源地。

深知單槍匹馬難以攻克科學堡壘,智源學者們非常重視學術交流。每周,他們都會聚在一起,通過思想交鋒碰撞出新的啟發。

智源大會則更進一步拓展學術交流的疆域,被塑造成一場聚合全球一流AI學者前沿思想、連接世界AI產業與學術資源的尖端科研盛宴

這些年,隨著AI爆紅,國內外許多以AI為主題的大會都辦得如火如荼,相當熱鬧。但智源大會不那么圖熱鬧,智源研究院副院長曹崗說,這場大會更聚焦兩個詞:“最綜合”、“最前沿”

一方面,AI的特性,決定了其研究方向,既要頂天,看向世界前沿,又要立地,滿足產業剛需。

CVPR、NIPS等純學術會議主題過于聚焦,專業門檻高,其他AI細分領域的學者或工程師未必聽得進去。相比之下,智源大會的議題范圍非常豐富,從AI基礎研究、跨界融合到產業應用,給學者、工程師、技術人員提供了一個交換和活躍想法的平臺。

揭秘國內最硬核AI盛會:三大圖靈獎得主齊聚,見證大模型里程碑!▲2021北京智源大會的專題論壇覆蓋主題

另一方面,相比聽已經熟知的科普內容,AI學者更期待有一場大會,能讓自己帶著問題而來,帶著靈感離開。

“我們很多分論壇比一些AI大會主論壇質量更高。為什么?”劉江說,“因為我們是學者在做。”

這場AI盛會之所以能聚集如此多學術大神,得益于充分利用了智源學者的資源。

僅是主席陣容,已經足以體現智源大會的專業水準。大會主席,是智源研究院理事長張宏江,智源研究院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程序主席,是智源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黃鐵軍,智源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教授唐杰。

揭秘國內最硬核AI盛會:三大圖靈獎得主齊聚,見證大模型里程碑!▲2021北京智源大會的大會主席和程序主席

數月前的籌備過程,令張宏江印象深刻。為了做到演講質量最高,深耕于各類AI細分領域、了解前沿動態的智源學者們,一起經過多番熱烈討論,篩選出最有價值的AI研究問題。

在此基礎上,智源大會采用“內行榮譽邀請制”,即由內行來舉薦和邀請內行,由智源學者出面,請全球相應領域最活躍、最拔尖的專家做演講,以期參會者收益最大化。

作為理事長,張宏江事必躬親,從寫邀請信到邀請嘉賓凡事親力親為,只為確保智源大會,是一場“真正能幫你指明方向的AI內行的大會”。

二、AI進入大系統階段,未來是智力供應時代

智源大會著眼于探討未成定論的,或者非常重要但尚未實現重大突破的領域。相對來說,已經在工程化應用方面較為成熟的領域,不再是智源大會核心關注的范疇。

因此,歷屆智源大會在專題設置方面的變化,可以反映出AI學術研究的發展進程。

例如相比前兩屆大會,第三屆智源大會不再設置AI醫療、AI防疫專題,而將關注焦點轉向AI賦能生命健康與生物醫藥的大健康范疇。科學智能也是此次大會新增的專題,更聚焦于如何將AI應用在分子模擬等科學研究中。

張宏江舉例說,他非常喜歡認知神經基礎專題論壇,在這場由神經網絡研究教父級人物開場的分會場中,7位發言人分別來自5個國家,充分體現了“國際性”。

此外,智源大會還特別設置青源學術年會,讓30歲左右的智源青年科學家聚在一起,分享研究進展和科研技能提升的方法論。

當然,最受期待的,無疑是大模型

今年3月20日,智源研究院推出我國首個超大規模智能模型系統——悟道1.0。就在下周,升級版的悟道2.0將在智源大會上重磅發布。

這一項目的啟動,要追溯到2020年6月。當時OpenAI擁有1750億個參數的超大規模語言模型GPT-3橫空出世,火速紅遍全球AI圈。

“GPT-3的誕生,標志著AI已經從過去15年發展中的算法突破,進入大系統的突破。”張宏江說。

在他看來,這個系統不是像AlphaGo、AlphaFold這樣基于一個核心算法的小系統,而是把最核心的算法加上大數據、大算力,這三者已變得不可分離。

大模型,將成為一個AI未來平臺的起點。

“如果你看過一本書叫做《The Big Switch》,它講到一個歷史,100年前美國建工廠時,最快工業化都要自己弄風車、自己買蒸汽發電機。然后到30年代,這個東西全部被拆掉,接電線就行。”張宏江描述道,“大模型基本就這么厲害,相當于一個巨型的發電廠。”

智力廠。”劉江補充了一個新詞匯,“運營商中,國家電網是電力運營商,現在有云計算,中國移動等是通信運營商,未來往下演進,應該會出現一批公司是智力運營商。

預見到大模型的里程碑意義后,智源的核心成員迅速做了一番研究,判斷這對中國AI產業至關重要。經過與產學政多方交流,智源隨即做出決策并組建團隊,專攻大模型。

但研發大模型,不是拍腦袋決定就能做成的事。

成千上萬億的參數量,意味著消耗的算力是空前的。以GPT-3為例,僅是訓練費用已經高達1200萬美元。此外,足質足量的數據、算法根基深厚的學者,都是研發大模型的必備條件。

將這些資源聚合,恰恰是智源的能力所在,這也是為什么智源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即高效研發出了悟道模型。在下周的大會上,智能體系架構與芯片論壇還將特別圍繞“GPT-n需要什么樣的智能計算系統?”展開圓桌討論。

悟道不是發布后就被束之高閣的示范工程,而是切實能落地應用的成果。張宏江透露說,悟道的API將是開源的。

三、精準支持科研創業,解局頂尖人才缺口

今年5月10日,全球1000名頂尖計算機學者榜單Guild2Research更新,張宏江蟬聯大陸第一。

該榜單對全球超過6000名科學家的Google Scholar H-index指標進行計算,也綜合了DBLP和引用值,得出綜合學術實力的排名。最新榜單中,中國學者上榜人數從去年的45人增至53人,比重大幅上升。但相比足足614名的美國科學家上榜人數,我們與美國的差距還很明顯。

與此同時,榜單排位的變化也反映出另一個現象。2018、2019、2020、2021……四年時間一晃而過,張宏江已經有十余年沒有參與學術活動了,在全球學者的排名也從29名跌至40名開外,其大陸第一的位置卻穩定不變。這說明,中國計算機學者并沒有向頭部集中。

揭秘國內最硬核AI盛會:三大圖靈獎得主齊聚,見證大模型里程碑!▲2018~2021年張宏江在Guild2Research榜單上的排名變化

曹崗也提到類似的問題,AI相關的圖靈獎得主有十幾位,其中卻沒有中國人。盡管中國AI的發展勢頭正欣欣向榮,但張宏江認為,還需要在原創性算法大系統兩方面的突破上再使把勁兒。

技術的走向總是難以預判,真正的創新可能只是暫時被一些挑戰所遮掩,因此原創性算法需要長期寬松而包容的環境;大系統則需要有目標的大團隊,以問題為導向來探索出最好的方法。

而技術突破,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聚集。

北京的AI硬實力正在于此,一邊背靠清華北大中科院等科教資源,擁有大量的基礎研究人才;另一邊坐擁持續培養產業人才的百度、字節跳動、美團、滴滴、小米、京東、快手等大型AI公司。

這也使得坐落于北京的智源研究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這樣的環境中,智源希望給AI學者提供更充分的交流平臺,于是打造了純公益性質的智源社區,各種線上線下的會議都會在智源社區發布。智源社區現有實名注冊人數約五六萬人,希望五年能做到10萬人。

經驗可以依仗歲月的積累,創意卻是年輕人寶貴的天賦。為了讓青年學者發揮所長,智源還推出智源學者計劃,對重點人才予以精準支持。

該計劃背后的設計理念,是給優秀的青年學者們提供得以蔭蔽的屋檐。

張宏江談到兩點原因:“一是原創性的東西一定是年輕人多,二是因為年輕學者更難獲得資助。”他希望這些年輕人,更多的空間,專注于立足長遠的科研創新。

此外,對于想要創業的科學家,智源則將在下周的大會期間發布智源源創計劃,幫助他們解決創業期間可能會遇到的技術與需求不匹配、原創團隊與經營團隊的利益分配等問題。

曹崗告訴我們,“源”字既有智源,又有創新的源頭之義,智源希望很多科技成果能沿著研究路線慢慢走出來,變成真正的創業產品。

結語:AI技術薪火綿延

在時間縱軸上,學術長卷從來不是一人書寫,AI科學家們前赴后繼,經過了60余年漫長的接力,才換來如今賦能千行百業的AI落地東風。

和有待創造的東西相比,已經創造的東西總是微不足道。當眾多學者奔向同一目標,不斷地潛心研究與交流思想,也許改變未來的創新之火,此刻已在醞釀之中。

附:2021北京智源大會專題論壇日程

揭秘國內最硬核AI盛會:三大圖靈獎得主齊聚,見證大模型里程碑!